被年轻人誉为“宝藏奶奶”的画家、绘本插画家蔡皋,前不久在央视《开讲啦》节目中做嘉宾演讲。在互动环节,一位“90后”妈妈带着5岁“小书虫”向蔡皋先生述说“孩子昨天迷汽车,今天迷恐龙,明天爱生物”的焦虑和困惑。蔡皋先生对她说: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,这是孩子的天性,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拓宽兴趣。孩子往高处走是一个方向,往宽处走也是一个方向。
多少年来,人们似乎听惯了“水往低处流,人往高处走”的告诫,不少人都在竭尽全力“往高处走”,期望登上理想的高峰,享受人生达顶的高光时刻。可以说,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,“人往高处走”似一盏高悬的明灯,指引着无数人在学习、事业的阶梯上奋力攀爬,将追求卓越、突破极限、攀登顶峰视为人生的终极意义。这当然无可厚非。
然而,在“高峰”越来越险、“内卷”愈演愈烈、人生向高之路越来越窄的当下,尤其是不少人盲目地定义“高处”、陷入“越向高越焦虑”的困境时,“人往宽处走”的呼声恰好反映出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平衡的理性与智慧。其实,“人往宽处走”倡导的是一种纵横捭阖的人生哲学,它不否定向上向高的志气和努力,但主张在纵向攀登的同时,亦应拓展人生的宽度。这种宽度,意味着认知边界的突破。当一个人跳出非此即彼、非高即低的思维定式,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价值,便会发现人生之路的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。
“往高处走”与“往宽处走”并不是相互对立的零和游戏,而是相互补充的生命维度。理想的人生,应当是“向上攀登”与“向宽拓展”的理智权衡。向高,是对自我的超越与突破;向宽,则是对人生的热爱与灵动。高与宽虽是两个不同的维度,却可以统一于人生追求的总体目标之中。生活和事业好比金字塔,能够站到塔尖的毕竟是极少数,当“往高处走”走不通、达不到或因过于拥挤而走不动、行不远时,就需要另辟蹊径,在“宽处”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,从而继续自己的梦想之旅。
当然,提倡“人往宽处走”,并不是认可朝思暮想、三心二意,一遇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,像寓言“青蛙学艺”中的青蛙那样变来变去,最终什么技艺都学不好、学不精,什么事情都做不好、做不成。真正的“人往宽处走”,应是审时度势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路径,不被单一的目标和价值所裹挟,始终以包容的心态构建属于自己的坐标系。无论选择攀登的陡峭还是漫步的悠长,均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、对事业的热忱和对世界的好奇,既领略高处的壮美,又拥抱宽处的辽阔,让每一个脚步、每一次行动都成为人生有意义的体验与回味。(摘自《今晚报》胡建新/文)2025.8.21